与其说他模仿敦煌,不如说在敦煌他找到了适合表达自己的形式语言。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之后一系列各种题材的创作,无一雷同,因为他心里的故事和感受是自己的,独一无二的。
2025-01-08
一家人生活常用的小物件被冬日透过窗的阳光笼罩着,暖融融的相拥着、快乐地发出叮当脆响。董希文干净利落地将逆光中这组不同质地的静物表现得酣畅淋漓又精到细腻,也传达出他对家庭生活充满了温情与爱意。
2024-12-31
通览董希文的艺术,可以认识到他广袤的精神世界和宽博的文化视野。他将敏锐的艺术感性和深刻的学术观念内化为对生活的体验、对现实的感怀和对民族文化精神的阐发。
2024-12-23
董希文表现新中国诞生的《开国大典》是画给所有中国人看的,所以他说:在创作时,“当我遇到困难时,我想起唯一解决问题的原则是,我应该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欣赏习惯,使整幅画面的效果,既宜远望,亦能近看。”
2024-12-14
董希文 《江孜街头》布面油画 54x81cm 1961年1961年,董希文第三次深入到西藏腹地进行写生,到达了亚东、日喀则、江孜、帕里等等好几个地方。西藏独特的自然风光,洁白的雪山和明静的湖泊,藏族人民特有的豪放坚强的性格和纯净的心灵,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以热烈的激情,清新刚健的语言描绘翻身后的农牧民以及烈日下雪域高原特有的景象,作品中充满了阳光的气息和饱满的生命力。这幅《江孜街头》就是...
2024-10-29
时隔多年,我依然能够感受到董希文先生心中的那份庄严和神圣。他同那个时代的人一样,对新中国爱得深沉,爱得热烈,爱得真挚。油画《开国大典》是唱给新中国的一曲赞歌,是人民对祖国的无尽祝福。
2024-10-09
黑色背景▼如果把新中国的历程制作成一部精美的画册,这幅油画作品一定是它的开篇之作。关于开国大典的新闻照片和纪实影片,都很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的情景,而这幅油画作品,更是凝固了那激动人心的历史瞬间,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在宁静之中仿佛让我们听到了一个声音,那是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这声音是穿越千年历史的声音,是穿透亿万...
2024-10-01
藉由新书《文明的印记: 敦煌艺术》出版之际,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邀请董希文先生之女董一沙、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吴雪杉、中国书店党委书记和董事长张东晓,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李峰等一起探讨董希文先生艺术创作的创新之处以及他给正在探索中的艺术家们的启发。
2024-09-12
邵大箴先生 [1934-2024.7.25]中国著名美术理论家、艺术教育家、艺术家,中共党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先生于2024年7月25日10:56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0岁。邵大箴先生一生秉持“做清白的人,画清白的画,不跟风走。”引领学术正气,为人师表,令人敬重。邵大箴先生生前为推动董希文艺术研究和传播曾多次撰文阐述董希文的艺术精神及学术贡献,其论述对学人始终具有指导意义。今天我们重发...
2024-07-25
董希文,中国杰出的画家、美术教育家。1914年端午生于浙江绍兴,1973年1月8日逝世于北京。他光明磊落的一生中,创作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体现出时代的、民族的、个性的鲜明风貌,充满阳光的气息,清新刚健的艺术语言传达出顽强的生命力。他的《开国大典》《人民英雄纪念碑·武昌起义草图》《春到西藏》《百万雄师过大江》《千年土地翻了身》《苗女赶场》《哈萨克牧羊女》《喜马拉雅山颂》《山歌》等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2024-06-10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绍兴市分公司定于2024年6月10日发行纪念董希文诞辰110周年彩色邮资机宣传戳1枚。
2024-06-05
尽管那个时代还没有提出艺术现代性的理论问题,而且革命历史画所强调的叙事性特质似乎也不符合一般现代艺术的形式样貌,但这不妨碍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们在现代性意义上进行实质性的艺术探索,并使得革命历史画具有了现代性的艺术内蕴。
2024-04-24
董希文敦煌时期的写生活动,鲜明体现出“艺术传统+时代生活”双规并行、深度融合的践行路径,这种方式不能说全然是“新”的,但董希文在传统的深入上足够彻底,并因较早触及了敦煌宝窟的精髓,呈现出时代引领性;同时,在立足时代生活上也足够彻底,不论是云贵苗区、还是西北戈壁荒漠的视觉呈现,都是他在时代中浸泡、在生活中感悟,并将家国命运与人生际遇充分交织融合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董希文的西北写生,不但拓宽了20世纪
2024-04-16
这幅画是董希文西藏写生中的代表作之一,色彩明快而概括,形象结实而笔法酣畅写意,充分体现了他作品中特有的“不以可变的光为重,而重不变的形”和“不重色彩的光化作用,而重本色”的油画中国风艺术理念。
2024-04-01
这幅“芦花晚会上的藏女”速写,采用松动活泼的笔触,果断的捕捉到光影中一群藏女愉悦的状态,粗犷又准确的寥寥数笔点出她们的盛装配饰和放松的神情,令人感觉到晚会间洋溢着的欢快气氛。在远看只有黑红两色的咫尺小画中见出热闹的大场景。
2024-03-08
父亲去世四十年后,董沙雷踏上从北京去敦煌的旅途。飞机掠过华北平原,进入黄河流域的低空飞行,浩瀚无垠的沙漠和几百公里的荒山隐约可见,董沙雷回忆着父亲董希文曾经画过的那些山河岁月,陷入沉思。
2024-02-18
经历战争的漂泊流离、国破人微,经历政治运动的频仍,痴心难改―董希文短短58年的一生,集挚诚与才华、荣誉与挫折、个人艺术追求与国家叙事要求等于一身,他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尽自己之力做到了他所能做到的最好。
2024-02-07
纪念董希文先生逝世五十一周年 我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灯光下,他那全神贯注的背影。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以这种方式告别,就像是在完成他最后的一件作品,也是在完成他自己。他常说:“完完整整的做事,端端正正的做人”。
2024-01-08
水天中先生曾说:“艺术是可以超越功利的。” 今天我们再次刊发水天中先生于四十多年前写就的这篇独具个人观察视角和坦诚客观评述的文章,表达对他深深的敬重和纪念。
2023-12-24
研究所的成立,正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大后方交通阻断,物资缺乏。首先使我们感到困难的是纸必须从四川买来,纸质也很差;至于颜料则更可怜了,连硬化了、变质了的马利广告颜料都成了至宝。
2023-12-04
董希文当年的探索也对我们回望20世纪中国现代艺术在艰辛探索历程中所遭遇的问题、挑战与经验,思考这些问题、挑战和经验对今天的艺术理解、艺术探索可能有怎样的启发,有着特别的意义。
2023-11-17
陈淑光作为新中国美术活动的亲历者,晚年多次接受口述历史的采访工作。2019年和2022年,董希文先生的女儿董一沙曾先后两次陪同中央电视台摄制组拜访多年未见的陈淑光老师,留下亲切而珍贵的影像。
2023-10-05
今天是董希文创作的大型油画《开国大典》在人民日报发表问世七十周年。 当年毛泽东主席看后评价到:”是大国,是中国。我们的画拿到国际间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开国大典》问世七十年来已成为表现新中国的诞生,和中国人民欣欣向荣、奋发图强、对美好新生活向往的名片而深入人心,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她的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成为艺术工作者值得研究的重要作品。
2023-09-27
“在几十年的艺术创作中,我从写实到写意、从具象到抽象、从人物到风景,有过种种追求,但怎样形成自己的风格呢?我自幼面对中国画,曾深深为祖先的“六法”所折服,并深感中国书法之深奥与美妙。在美院学习时,又情有独钟印象派表现手法中的色彩魅力,因之在《京华遗韵》系列作品中,想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表现语言,在西方的印象派和东方文人画之间,在整体的具象表现同局部的点、线、面之间,以轻松流动的音乐旋律来处理画面深沉
2023-09-26
9月15日,“纵浪大化——袁运生与壁画梦”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是袁运生首次在母校举办回顾性大型展览,展出作品80余件。展览的主题“纵浪大化”来自于陶渊明的千古名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也来自于袁运生2011年创作的生平最大幅壁画《纵浪大化》,这幅作品也是本次展览最具分量的核心作品。“纵浪大化”就是袁...
2023-09-20
杰出的画家、美术教育家董希文生前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在自己的证件“特长”一栏中恭敬填写着“教学”一词,在这份他倾注了巨大心血的工作中,始终关注和尊敬的是人的灵魂。 他的格言“完完整整的做事,端端正正的做人”和“一笔下去要负千年重任”。他在最后的日子里还为子女们背汉诗:“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说:“像造一所大房子,一块块砖都放得整整齐齐的,一块块踏踏实实的摆过去,
2023-09-10
董希文的《女青年像》不特意强调“块面体积”的速写式素描,以松动的笔触刻画了一位脸庞结实、目光炯炯,身着高领衣衫,扎着两条带蝴蝶结的粗黑大辫子,五十年代中国女青年形象。
2023-08-14
描绘最繁复的花纹,房屋结构,人物衣着和山石树叶,好的中国画家总是有条有理,从容不迫地以单纯的手法来处理,应该说这是高度的艺术。当然,单纯不单中国艺术有,各民族最高的艺术亦含有,但中国的艺术追求这点更加显著。中国画家尊重美术表现上的单纯,追求单纯,因之在造型上力求单纯。中国画家善于运用水墨和线条做到以很简洁的手法去描写丰富的形象变化。
2023-07-25
董希文的两幅作品《移山造海:十三陵水库工程速写》及《云南驮马图》稿在两个展中分别展出
2023-07-11
——纪念董希文先生诞辰109周年—— 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董希文先生,生前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呕心沥血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为中国的美术教育留下了熠熠生辉的印记。 詹建俊先生在与董希文先生共同执教中央美院董希文工作室期间,他们相互理解与尊敬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今天以詹先生的这篇文章来缅怀令我们尊敬的先师们。
2023-06-22
【5·18国际博物馆日】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的“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已于5月5日闭幕,本视频选自展览期间举办的系列讲座第18期,以馈读者回顾研习。 【点击播放视频】张鹏:丝路艺术的五个故事——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辈艺术家们
2023-0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