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文定于现实主义一尊而又不僵守写实的开放包容性教学经验,体现出双百精神对艺术思想的解放,同时也松动着各种艺术束缚与教条的捆绑,这正是他对现实主义油画教学向深入发展最可宝贵的贡献之处。
2018-12-03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艺术界关于绘画、雕塑已经“死亡”的论调越来越尖锐,国内美术界也有一些应声虫。但艺术情感的表达,是人类的本能,再过100年,西方还有没有绘画?我相信肯定还会有。
2018-11-11
“师严道尊——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教学研究展”以“民族风格、中国气派”“构建油画艺术的中国学派”“立足传统、面对当代”三个单元作为叙事结构,脉络清晰地呈现出第三工作室教学的历时展开和创作的广泛维度。
2018-10-29
油画第三工作室自董希文先生开始,始终坚持把油画与中国精神相结合,关注“开放的思想”,兼容并蓄,博采众长……
2018-10-17
这件纸面薄脆发黄,记录着他在西湖生活痕迹的小画却带在了身旁,成为至今能够找到寥寥无几的董希文早期作品之一;那静静的水面上一片柔光,是代表了他对那片温润的故土,对父母、兄妹、亲人们以及在那里结识过的老师、同学们的思念之情吧?
2018-09-24
董希文工作室,即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该工作室由董希文、许幸之、詹建俊、梁运清等先生组建任教,故称四杰。曾于1963年3月9日再次宣布教学大纲,至今已有五十四周年,学生为了纪念这一刻而作。
2018-09-10
毕克官:1962年《美术》杂志出了一期油画专集,我有幸作为美术编辑。当年我在约稿过程中突然说:“董先生,我如果突然问你一个问题,全世界的画你最喜欢哪一张,你能不能回答我?”董先生有那个习惯动作,他那个手很大,大手一摆,“那当然是……”
2018-08-13
20世纪中国画坛最独特的景观莫过于大批画家走向西北,走进敦煌,这些不辞辛劳、远涉流沙的艺术家们在莫高窟临摹壁画,向汉唐美术传统致敬,重返民族艺术之路,成为美术史上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大千面壁|美术诗经|敦煌微笑|花开敦煌|岩彩之路|朝圣敦煌
2018-07-30
在董希文先生生前及身后,许许多多老师、同学、同事、学生、亲友及素不相识的学者和朋友们发表回忆、纪念和评论文章,对他的艺术思想和人格魅力给予了高度、热情、诚恳的关注和肯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进行探讨和研究,体现了大家共同对艺术的一片真诚…
2018-07-02
农历五月初五是董希文的生日,从1914年至今先生104岁了。 在他生前身后,许许多多他的老师同学同事学生亲友及素不相识的朋友们发表纪念和评论文章,对他的艺术思想和人格魅力给予了高度、热情、诚恳的关注和肯定,体现了大家共同对艺术的一片真诚……
2018-06-18
杰出的画家和艺术教育家董希文,生前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创建董希文工作室(现油画系第三工作室)培养了大批绘画人才。他曾三次深入西藏写生创作,以鲜明的手法描绘了藏区特有的风光及在大时代中独具个性的藏民形象。
2018-05-30
在我许许多多的个人收藏中,有一张照片十分珍贵,那是一张用老式照相机拍摄的两寸见方的黑白照,虽已发黄,但仍很清晰,是我与一位先生的合影,这位先生不是别人,就是除我父亲、丈夫、儿子和周恩来总理之外,第五位对我最具影响力的男人,我的有缘之师……
2018-05-02
他常给我们讲中国古画,也从不排斥西方现代派绘画。他曾经以赞美的口气称赞马蒂斯的色彩可以“枪毙”人,并曾以敦煌壁画和马蒂斯的画作比较,说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敦煌数年,石窟壁画对他长期的熏陶,影响他对色彩产生爱好强烈对比的感情。
2018-04-08
董希文明确提出:“画家是有权利改变对象的,使画面更充分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更集中更充分地表现生活中的美…”他赞同那种尊重自己感觉的作品,从客观规律中比较迅速、深刻地理解对象的规律,并且不会被对象所束缚,不停留在表面上,其绘画性也更强…
2018-03-25
董希文作画的用笔最为值得称道,讲究一笔下去形、质、生命三因素俱备,追求笔笔传神。其风采常常让我想起米芾的书法来,如同风樯阵马,快刀斩乱麻,沉着痛快,爽利无比。然而于精微之处,飞花点叶,笔锋弹跳有声,神圆气足,可以想见作者全神贯注的作画状态…
2018-03-11
我是按董先生常说的“远看惊心动魄、近看奥妙无穷”的原则,其实写实只是一个技法,我这幅《雨后·布朗小丘》实际上是‘象征主义“的,中国画传统画山水,不只是画他所见到的,更是画他心中所感受的、向往的,是可观、可游、可居的。
2018-02-26
他犹如一个元帅,是把大家作为各具特长的战将而训练的,他绝不磨损大家哪怕是一点锐气,总是鼓励大家朝着各自的目标奋力。他给大家准备着各自的营养,从顾闳中、阎立本到波提切利、西盖罗斯。从野兽派、新古典主义到明清绘画、敦煌艺术,循名责实、言必有中…
2018-01-22
回顾董希文先生的教学,我们第一批九个学生毕业时确是九个风格,各不相同,彼此的差别拉得也比较开,而且没有一个画法是像董先生的。但在艺术观和创造意识上是像董先生的。
2017-11-14
《开国大典》作为董希文探索“油画民族化”的代表作之一,创作至今已有65年,今天我们重读当年青年画家在盛誉之下写就的这篇短文,那种朴素真挚的感情、冷静深远的思考,尤其敢于超越自己、对艺术探索永无止境的精神,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新的提示。
2017-10-02
很难把董希文划归哪个主义或哪个派,他既不是“法国派”,也不是“苏联派”;至于说他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或者说他是“浪漫主义”,窃以为都不甚恰当。董希文就是董希文,这正是他的艺术传世价值之所在。
2017-09-18
此文是李骆公先生在90年代所作,追忆了他与董希文、赵无极同为上海美专学子时的往事。今年正值李骆公先生诞辰100周年,重发此文以示纪念,同时对这三位风格迥异的艺术家的友情和他们的艺术表示敬意。
2017-09-05
董希文存世不多的素描或速写,不仅表现了他横溢的才气和过人的灵气,还表现了他的勤奋与实干。其魅力也不见得亚于他的一些油画巨构,着实是非常让人心仪的一批小品。
2017-08-21
本片汇集自40年代至2000年后20多位画家在藏区的亲身经历…青藏高原雄踞世界之巅,洁白的冰雪令这片土地神圣而冷峻,藏族等民族顽强地生存在这茫茫的雪域高原,描绘这里的特有风光和它的人文形象,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的重要篇章。
2017-0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