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父亲董希文逝世四十四周年的日子,谨以此文作为纪念。
2017-12-31
我爱董希文的《哈萨克牧羊女》,因为这幅画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也有浓郁的“绘画味”。
2017-12-12
“他以极大的兴趣观察着同学中出现的个人风格的苗头,……按照每个同学不同的路子把它引向成熟。”
2017-11-28
回顾董希文先生的教学,我们第一批九个学生毕业时确是九个风格,各不相同,彼此的差别拉得也比较开,而且没有一个画法是像董先生的。但在艺术观和创造意识上是像董先生的。
2017-11-14
董希文先生的这篇文章写于1957年,是阐述其鲜明艺术主张的理论代表作,与他的绘画实践相得益彰,60年来接受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新。
2017-10-31
“一次课堂教学,能否激起学生的激情,产生急于表现的欲望,同只是冷冰冰地面对模特儿无动于衷机械地涂鸦大有不同。”
2017-10-17
《开国大典》作为董希文探索“油画民族化”的代表作之一,创作至今已有65年,今天我们重读当年青年画家在盛誉之下写就的这篇短文,那种朴素真挚的感情、冷静深远的思考,尤其敢于超越自己、对艺术探索永无止境的精神,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新的提示。
2017-10-02
很难把董希文划归哪个主义或哪个派,他既不是“法国派”,也不是“苏联派”;至于说他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或者说他是“浪漫主义”,窃以为都不甚恰当。董希文就是董希文,这正是他的艺术传世价值之所在。
2017-09-18
此文是李骆公先生在90年代所作,追忆了他与董希文、赵无极同为上海美专学子时的往事。今年正值李骆公先生诞辰100周年,重发此文以示纪念,同时对这三位风格迥异的艺术家的友情和他们的艺术表示敬意。
2017-09-05
董希文存世不多的素描或速写,不仅表现了他横溢的才气和过人的灵气,还表现了他的勤奋与实干。其魅力也不见得亚于他的一些油画巨构,着实是非常让人心仪的一批小品。
2017-08-21
在绘画上,色彩的感情与象征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创作这幅画时,我极力想画出一种色彩的表情——从而把复杂而昏暗的烟火气息转化为胜利的光辉。
2017-08-07
本片汇集自40年代至2000年后20多位画家在藏区的亲身经历…青藏高原雄踞世界之巅,洁白的冰雪令这片土地神圣而冷峻,藏族等民族顽强地生存在这茫茫的雪域高原,描绘这里的特有风光和它的人文形象,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的重要篇章。
2017-07-24
正值七七事变八十周年,中国美术学院老教授、校史专家郑朝 特撰文纪念烽火中的国立艺专,回溯这段苦难重重,又是光辉熠熠的岁月。转自中国美术学院,有手绘的战时国立艺专迁徙地图,师生在沅陵、贵阳、长沙、昆明、安江村、磐溪留影,滕固作词的国立艺专校歌
2017-07-07
1973年1月8日凌晨3时去世,终年58岁。临终最后一句话:“把我放平。”极其从容。
2017-06-26
本文为1949年(35岁)~1961年(47岁)部分,未完待续!
2017-06-12
农历五月初五是董希文的诞辰日,特刊发《董希文的艺术历程》即年表长编,以示纪念,原文载于《一笔负千年重任——董希文艺术百年回顾》文献集。
2017-05-30
本文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为2014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董一沙编《一笔负千年重任——董希文艺术百年回顾》画集所作序言,文末附大量图片,介绍画集内容精选。
2017-05-22
在董先生众多作品中我最爱的还是那些小品画。三次去西藏的写生最能显出先生炽热赤诚的情感。当一位艺术家不是受人委托,也未遭行政干预而是发自肺腑的自愿创作时,往往更能显露其真正的人格与品性,也更能如实地表达其灵脉的跃动。
2017-05-08
1955年长征路线写生倾向纪实性,一草一木真切动人。而1961年西藏写生则有种颂歌般的基调,手法更奔放多变,有种浪漫气息。如果说前者近于“史实”,后者则为“史诗”,二者差异透露出作者心中构想的“大形象”不同……
2017-04-24
综观董希文先生一生的作品,每一幅都是元气充沛,透出蓬勃的生机。这种贯穿所有作品中的品质,正是中国画论中最核心的一条,“气韵生动”……更流露在充满生命力的董先生所特有的活泼、生动、严谨、抒情的每个笔触里。这些都透露着先生的生命理想和艺术精神。
2017-04-10
董先生的艺术主张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回答是明确的。似乎有这样一种效果:油画这一外来画种与中国民族艺术的距离被拉近了。
2017-03-28
在那个农村的宅院里,他把临摹的敦煌手稿——白描和色彩的,拿来分给学生临摹学习。在“大跃进”的气氛里临摹古画,而且他自己刚刚在“反右”中凭白受到严厉的处分,他对壁画事业的那种激情深深地感动着我们,上面这次讲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2017-03-13
本文原载于《一笔负千年重任——董希文艺术百年回顾》画册,董一沙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出版。
2017-03-12
…而背景上的山陵和飞云,起伏有势。整个画面大调子处理有方,使人景相融,谱成一首动人的民间短歌。这是董希文刚走出校门的早期创作,却可以从中看到他对中外艺术传统俱有素养和勇于探索艺术表现力的品性,由此而窥见他要走的创作道路和他所追求的艺术风格。
2017-02-27
他收拾起印章,我们便把话题转到西方美术史,以及西欧各画派、画家们身上。漫谈的范围很广,以下仅仅把我能记忆的片段,用对话的方式简述如下……经过这次交谈,使我很敬佩董希文的艺术修养以及他对西欧美术史的熟悉。
2017-02-13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体会到董先生对待艺术问题的胆识和勇气。”
2017-01-23
在50—60年代,艺术过多受政治意识形态影响的情况下,董希文如此强调真实感情的表现,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董希文所探索、所追求的,正是当时困扰中国艺术家们和阻碍中国艺术前进的课题。
2017-01-16
父亲生命的火花迸射的那么猛烈,却消失的如此突然。当我一次次重新站在他的画前,享受那湛蓝的天空、洁白的雪山和明澈的湖泊时,清楚地知道:我们曾经拥有他是多么地难得。
2017-01-09
今天是父亲逝世四十四周年的日子,谨以此文作为纪念。位于大雅宝胡同曾经的甲2号,是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个大宿舍,在这里住过一个又一个、一拨又一拨的画家、雕塑家、理论家,这些人个个都身怀着大抱负。我的父亲董希文也是住在大雅宝宿舍院子中的一员。1946年,父亲和母亲完成了在莫高窟三年艰苦的临摹和研究工作后,带着两个在沙漠生活中孕育的儿子沙贝和沙雷回到内地。他们用当初在洞窟中勾临的小稿为模本,创作了一批...
2017-01-08
目录包含 学生及云贵时期作品 敦煌时期作品 新中国主题创作 长征路线写生 访苏写生 习作 西藏写生 未完成的画稿 社会评论 董希文的艺术历程
2014-12-01
NaN-NaN-NaN
NaN-NaN-NaN
上一页
...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