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画 | 董希文的《二郎山的小熊猫》

发表时间:2021-06-01 02:08作者:董希文
文章附图

董希文《二郎山的小熊猫》木板油画 24x33cm 1955年


记得在儿时我告诉父亲:我特别喜欢这幅《二郎山的小熊猫》;它们好奇的眼睛和调皮的动作就像我的同伴儿。父亲听后大大的“哦”了一声,随即把它们立在了画室的地板上,便于矮小的我能够随时细看。
在这件1955年“长征路线写生”中尺幅不大的小画上,父亲极其罕见地签写了作品的题目、自己的全名以及创作的时间。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将这份美好送给天真的孩子们和童心未泯的大人们。
——董一沙   



《二郎山的小熊猫》局部:
























董希文,1914年端午生于浙江省绍兴县,1973年1月8日文革中逝世于北京。1946年应徐悲鸿邀请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董希文工作室主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董希文少年时受家庭重视新学影响,同时对中国宋元明清绘画及瓷器多有接触而喜爱。后就读于之江大学、苏州美专、上海美专、国立杭州艺专、越南法国国立安南美术专科学校。主要师从于颜文樑、林风眠、常书鸿、恩·巴蒂等大师。广博众采,学贯中西,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学生时代即长年深入西南边寨下层民众生活地区写生创作。1943年远赴西北任敦煌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考察并临摹整理大量古代壁画,深入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壁画的精髓和技法。1946年后到北平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爱国运动,秘密印制散发大量革命宣传画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以高昂的革命热情讴歌祖国的新生,创作出一大批气度恢宏,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巨作,其作品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成为新中国美术的经典。50-60年代曾沿着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和先后三次深入川藏牧民地区,不畏艰辛长途跋涉,体验生活并写生、创作大量风格独特,技艺精湛,充满生命力的作品,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产生重大影响。董希文在对西方绘画艺术广泛研究和对中国传统艺术深刻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寻找中西方绘画的交融点,于五十年代即鲜明提出“油画中国风”的主张并身体力行,在探索和开拓具有中国人灵魂气质的油画艺术表现形式中独树一帜;在教学中采取“兼收并蓄”和“顺水推舟”的开放方针,成为新中国非常具有影响力与开创性的艺术大师及杰出的美术教育家。


欢迎关注公众号,查看往期文章



除特殊标明外,本公众号内容均为原创编辑制作

如需转载,请联系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