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人都珍藏着几张儿时的照片,因它记录了生命的过往,当重新翻看它们时好像才发现,孩子们已经长大,大人们去了天堂。而摄影忠实的凝固了不可再来的时光。
董希文的摄影
50年代,张林英(董希文夫人)给两个孩子董沙贝(左)、董沙雷(右)读书
(董希文摄影)
爷爷董萼清(后中)和孙子董沙贝(右)、董沙雷(左),孙女董一沙(前)在北京大雅宝胡同甲2号院中
(董希文摄影)
(董希文摄影)
(董希文摄影)
(董希文摄影)
(董希文摄影)
(董希文摄影)
(董希文摄影)
院子里的小朋友看一沙的大白猫下小猫了
(董希文摄影)
(董希文摄影)
(董希文摄影)
1960年,董希文和女儿董一沙在画《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画室中
(张林英摄影)
董希文的自拍照
“五六十年代父亲繁忙的教学、绘画和社会活动几乎占去他的绝大部分时间,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在家休息,尽管如此,他尽可能抽出时间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他会兴趣盎然地观赏沙雷展示他的航模新设计,夸赞沙贝画的莫里哀像非常有力量,陪我一起摸黑起床坐着火车去八达岭登长城。他和我们一同阅读讲述天文、物理的《麦克唐纳科学丛书》,带我们去观赏齐白石的画展。他还让我们在他正在进行中的画作上提出意见,甚至当场改一改。其实我们幼稚的想法并不一定有道理,但他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我们参与的勇气,审视和分析的能力。
在家中保存的老照片里,几乎找不到记录父亲在画画或会见各路名家的场景,却找得到一批父亲当年专门为我们孩子和院里的小朋友拍的照片。在那个只有黑白胶片,需要小心使用的年代,像万徒勒里这样难得一来的稀客都没有留下在家中的合影,他却大方地为那些不起眼的小事留下了一个个宝贵的瞬间。其中有母亲为孩子读书的,有我们兄妹三人一起翻看画册的,有两岁的我蹲在地上拿着石子用力画画的,还有一群小孩正在庆祝法国雕塑家王合内送我的大白猫当了妈妈……其中一张最有时代特征的是沙贝和李小可站在墙根的合影,二人穿着粗笨的厚棉袄,趟着不系带的棉窝,天真无邪的淘气样。”
除特殊标明外,本公众号内容均为原创编辑制作
如需转载,请联系并注明出处
往期回顾:(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父亲董希文在大雅宝的岁月(上、下) | 董一沙
珍爱生命 久远的记忆——回忆父亲董希文 | 董一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