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文 《云南收豆图》原始稿 纸本铅笔水彩 19x29cm 约1940年
董希文先生(1914一1973),是20世纪中国卓越的油画家之一,也是一位美术教育家。他的许多作品已成为中国油画的经典,如《哈萨克牧羊女》(1948年)、《开国大典》(1953年)、《春到西藏》(1954年)、《红军不怕远征难》(1956年)、《百万雄师下江南》(1961年)、《千年土地翻了身》(1963年)等等,还包括他大量在藏区的写生,实为对景创作的精品。他的作品健康向上,气势雄伟。毛泽东看到《开国大典》时说道:“是中国,是大国……我们的画拿到国际间去,别人是比不了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光明日报》1956年2月11日)。董希文先生将油画的中国风,民族化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目标,并获得了巨大成就。
董希文 《山间的农田》 纸本铅笔水彩 9.5x26.5cm 1939年
任何艺术家风格的形成都有它的缘由和脉络,都不是偶然的。这里我们看到的是董希文先生学生时代的早期习作和草图。在那烽烟四起的抗日战争年代,国立艺专“偏安一隅",同学们在作大量抗日宣传活动的同时,仍坚持潜心学习。各方面的条件虽然艰苦困难,但在董希文先生的人体习作中我们看到的是他的认真严谨,踏实。他的作风没有跟着20世纪三十年代的潮流,在习作中没有什么“野兽派 “抽象派",而是扎扎实实的作基本功训练。其中有一幅女人体穿着短裤,那是因为在安江村,村民们还相当保守,学校找女裸体模特十分困难。有时好不容易做工作找来了,还是耻于脱光,故还穿着裤衩遮羞,这倒颇有“时代特点"
。
董希文 《有水果的人体》 布面油画 76x55cm 1939年
董希文 《背小孩的女人》 木刻 12.5x7.5cm 1940年
董希文 《圆通街速写》 纸本铅笔 17x25cm 1939年
董希文 《木刻苗女赶场》木刻 10x14cm 1940年
董希文 《收割》 木刻 26x19cm 1940年
董希文 《佃户密议》 纸本铅笔水彩 19x15cm 1940年
另一方面,董先生那时就作风俗画的创作。有代表性的是《收豆图》,是在整张高丽纸上用水粉色画的,土红色的屋舍,前边是热闹的劳动场景,打连械的农妇一一他们头顶蓝色头帕,腰系绣花围腰,脚穿翘头的绣花布靴,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整个画面,色光的感觉与流畅而严谨的线条并用,很富于装饰意味,可惜此画在“文革"中已失(被抄走——编者注)。幸而现在还保存着此画的一幅小草图,虽已残破,但可观其大略,从这件作品中可看出董先生对民族传统的浓厚兴趣。还有一幅也丢失了的《大卡车撞上了马帮》,线条奔放,色彩浓重,画面充满了动荡不安的气氛。1944年他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云南驮马图》的长卷式纸本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乡土特点,很生动有趣。它与后来创作的《苗女赶场》(1942年)、《哈萨克牧羊女》(1948年)、《庆丰收·望果节》(1961年),壁画中稿《喜马拉雅山颂》及《雅鲁藏布江之歌》(1964年,已失)一脉相连。虽然这些作品手法、风格不尽相同,却是董先生创作中另外一条线,也是他曾说的,是他想走的一条路。按我的理解,就是一种合璧中西绘画之长,生动的绘画性与写意的装饰性相结合的路。这种风格和手法,也流露在他的某些历史画巨构中。而这条路的起点,就在安江村。董希文 《云南驮马图》纸本水粉 140x1490cm 1944年
本文写于2015年9月19日
原载《抗战时期的云南美术》,人民出版社,2019年
董希文,1914年端午生于浙江省绍兴县,1973年1月8日文革中逝世于北京。1946年应徐悲鸿邀请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董希文工作室主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董希文少年时受家庭重视新学影响,同时对中国宋元明清绘画及瓷器多有接触而喜爱。后就读于之江大学、苏州美专、上海美专、国立杭州艺专、越南法国国立安南美术专科学校。主要师从于颜文樑、林风眠、常书鸿、恩·巴蒂等大师。广博众采,学贯中西,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学生时代即长年深入西南边寨下层民众生活地区写生创作。1943年远赴西北任敦煌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考察并临摹整理大量古代壁画,深入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壁画的精髓和技法。1946年后到北平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爱国运动,秘密印制散发大量革命宣传画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以高昂的革命热情讴歌祖国的新生,创作出一大批气度恢宏,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巨作,其作品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成为新中国美术的经典。50-60年代曾沿着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和先后三次深入川藏牧民地区,不畏艰辛长途跋涉,体验生活并写生、创作大量风格独特,技艺精湛,充满生命力的作品,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产生重大影响。董希文在对西方绘画艺术广泛研究和对中国传统艺术深刻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寻找中西方绘画的交融点,于五十年代即鲜明提出“油画中国风”的主张并身体力行,在探索和开拓具有中国人灵魂气质的油画艺术表现形式中独树一帜;在教学中采取“兼收并蓄”和“顺水推舟”的开放方针,成为新中国非常具有影响力与开创性的艺术大师及杰出的美术教育家。
除特殊标明外,本公众号内容均为原创编辑制作